9月28日,由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广西民族博物馆、云南民族博物馆主办的“千舸水上来:中国少数民族渔文化特展”,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第二临展厅正式开幕。展览以“多元一体”为核心主题,汇集200余件来自赫哲族、鄂伦春族、京族、白族、傣族、高山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精品文物,通过渔业生产工具、舟船器物、民俗用品等,生动呈现各民族在江河湖海间孕育的渔文化,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少数民族的生存智慧与浓郁民族风情。
中国少数民族渔文化特展
作为上海乃至全国少有的聚焦少数民族渔文化的专题展,此次展览打破地域界限,串联起从乌苏里江畔到洱海之滨、从兴安岭上到东南沿海的“水上文明图景”。各民族依托独特自然环境,创造出形态各异的舟船海舶与水上文化:北方少数民族善用桦树皮、鱼皮等天然材料制作工具,南方民族则在湿热环境中衍生出精巧的竹编、木雕工艺,而海洋民族京族更是将渔事活动融入节庆信仰——这些差异化又共通的文化印记,共同勾勒出中华渔文化的多元脉络。
鄂伦春族传统手工制桦树皮船
值得关注的是,多件“明星文物”首次集体亮相中国航海博物馆:赫哲族的鱼皮衣及制作工具(从剥鱼皮到鞣制的全流程器具)、鄂伦春族的手工桦树皮船(轻便防水,至今仍是当地重要交通工具)、京族哈节的迎神车(承载海神祭祀的核心仪式)、高山族的彩绘木雕渔船(饰有人形纹、太阳纹等吉祥纹样),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藏着民族与自然共生的故事。比如赫哲族鱼皮衣,需经选皮、阴干、鞣制等多道工序,既体现对鱼类资源的充分利用,也彰显北方民族适应严寒环境的智慧;高山族木雕渔船的“船眼”太阳纹,更是将对大海的敬畏与渔获丰收的期盼,凝练成独特的视觉符号。
高山族彩绘木雕渔船
展览在呈现形式上同样充满巧思,打造“移步换景”的沉浸体验:鄂伦春、达斡尔等民族展区以质朴自然色调还原“白山黑水”意境,柳编筐、簸箕等日常用品让人仿佛走进北方村落;京族展区以群青为底色,搭配北部湾实景照片,海风气息扑面而来;云南展区用热情红白配色呼应当地民族性格;高山族及尾厅则以中国红传递民族团结情感。更特别的是,展厅内搭建了白桦林、兰屿海滩场景,还将鄂伦春族传统建筑“斜仁柱”搬进现场,观众可走进其中,直观感受原生态的民族生活场景。
赫哲族鱼皮衣
据悉,本次展览将持续至2026年3月9日,还将推出系列学术讲座与社会教育活动,涵盖渔文化历史解读、民族工艺体验等内容,为观众提供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窗口。无论是想探寻文物背后的生存智慧,还是想感受多元民族风情,这场跨越江河湖海的“渔文化之旅”,都值得驻足体验。
淘配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